第6章:拉丁美洲-《史册》


    第(3/3)页

    哥伦比亚及其商业中心波哥大欢迎大多数来访的北美客人,那里的气氛世故而谨慎、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然而,这些令人羡慕的优点却受到了现今存在的臭名昭著的毒品贸易(在北方海岸非常盛行)、不时发生的革命暴力和大城市中成群的无家可归的孩子等问题的冲击。在商界,“谦恭有礼“常常用来形容哥伦比亚商人。美国商业女性会受到礼遇和尊敬,如果你拥有一定职衔和专业背景,并且不那么咄咄逼人就更会如此。

    墨西哥

    位于美国南面,是拉美国家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当你第一次来到拥挤的墨西哥城时,你可能会觉得所有的墨西哥人都挤在那里,而你也挤在其中。其结果是烟雾弥漫、没完没了的车辆,然后是更浓的烟雾弥漫。墨西哥37%的劳动者是女性,但在公司中仅有少量女性担任领导职务或从事高级管理的工作。这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国家,而这种大男子主义在美国人看来,只不过是那种带着手枪、留着胡子、斜着眼自豪地展示他们情人的男人的形象。但是,正如在前面解释的那样,在墨西哥人以及整个拉丁美洲人看来,大男子主义象征力量、自信、勇气和胆量,均为正面的特点。因此,墨西哥男性一般对女性充满骑士风度并且爱护有加。尽管如此,在和女性做生意时,他们还是会有一种优越感,所以你一定要有所准备。

    巴拿马

    提到巴拿马很多美国人就会想到巴拿马运河。然而,对于来访的美国商业来说,历史上美国介入运河区是好坏参半的事情。一方面,巴拿马商界说英语,并且了解美国商业的故事。但另一方面,巴拿马也存在着反美情绪。对于来访的旅行者来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巴拿马的主要城市巴拿马城和科隆犯罪率很高。

    秘鲁

    在秘鲁,你会对印第安人的巨大影响感到震撼。与其他拉美国家相比,秘鲁人口中印第安人的比例更高。秘鲁的商业中心是利马,坐落在蜿蜒向西的海边,干旱而布满灰尘,整个城市都像被涂成棕色。来访者一般都会受到慷慨的接待,但和其他市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商业中心也只有基本的生活商品。

    委内瑞拉

    对于大部分北美人来说,到委内瑞拉做生意就意味着到加拉加斯去。当你穿越从机场一直绵延到加拉加斯所在的峡谷的海岸山脉时,你会以为来到了一个美国或加拿大的大都市。加拉加斯到处都是人群和高耸的建筑物,还有就是不断的车流、人流,车流、人流。委内瑞拉经济在拉美位列最繁荣的经济之一,来做生意的北美人很多。英语应用也很广泛,许多委内瑞拉商人都在北美接受过教育,而且兼具拉美人好客的传统。但是,请再次记住,拉美女性的传统作用是照顾家庭,男性占据统治地位。

    商业行为规范

    如果你会说些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在日常生活中当然会派上一些用场。但除非你的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非常流利,否则用上述语言进行商务讨论是不明智的。因为许多西班牙语中的单词和词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意思。你最好雇一个翻译或找到一个可信的、语言流利的助手。

    每个拉美国家的西班牙语也略微带些本国的口音。例如,古巴人说的西班牙语发音有些含糊,许多音节都省去了,如果你没经过训练的话,可能你会觉得这是世界上最难懂的语言了。另一方面,哥伦比亚人说的西班牙语被认为是拉美最纯正和最准确的西班牙语。

    城市发展:

    概况

    拉美城市的发展历时约2000年,大致分为3个时期。

    发展时期

    在印第安文化发展的每一个主要阶段,特别是在玛雅文化、印卡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的全盛时期,都留下了古代印第安人的宝贵遗址。这些遗址记载了古代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城市发展的历史。玛雅人大约在公元8世纪建立了100多座城镇。托尔特克人建立了辉煌的图拉城;阿兹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建立起宏伟壮观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在印卡文化的发祥地,印卡人创建了人口千万、以秘鲁为中心辐及现今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与智利北部的大帝国,库斯科就是印卡帝国的首都。

    殖民时期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到达美洲后,就着手在他们立足的地方建立用于殖民征服和统治的基地。从在海地岛上建立第一座城镇圣多明各起,在征服和殖民的300年里,殖民者相继在南美大陆沿海地区及加勒比岛上,建立了哈瓦那、卡塔赫纳、利马、波哥大、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的圣地亚哥、巴西的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等城镇,改建和扩建了基多、库斯科、墨西哥城等原有的印第安人古城。随着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殖民者又在矿产区兴建了许多内地矿业城镇,如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墨西哥的塔斯科、帕楚卡、瓜纳华托、巴西的欧鲁普雷托、库亚巴等。为了便于殖民统治和对外交往,殖民者也建了一些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如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和阿卡普尔科,巴拿马的巴尔博亚和科隆,巴西的阿雷格里港等。

    二战时期

    19世纪上半叶,拉美各国相继获得独立后,随着欧洲移民和欧、美资金的大量流入,拉美地区成为全球初级原料生产地,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一些农牧产品产地,如巴西南部的咖啡产区、阿根廷的潘帕斯农牧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城市地位得到加强,特别是大城市集中了管理经济的全部机构,并成为摆脱农村传统控制的强大动力。拉美地区城市人口迅猛增长,1910~1960年间全区总人口增长了1.8倍,而50座大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二次大战后,拉美地区国家相继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工业化,城市工业飞快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城市人口高达70%。

    其它:

    世界之最

    秘鲁钒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

    智利是世界上领土最狭长的国家;

    智利铜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

    智利硝石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

    哥伦比亚绿宝石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

    哥伦比亚的希帕基腊盐岩矿山是世界最大的;

    巴西和巴拉圭共有的伊泰普大坝在三峡大坝建成前是世界第一大坝;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

    亚马逊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水电站;(原为第一,现被三峡取代)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村是世界第一长寿村。

    音乐

    拉丁美洲的居民大部分是混血儿,所以,音乐上也表现了从那个社会中自然产生的生活情感。在这里所谓的欧洲风格、非洲黑人风格,都是已经染上新大陆的色彩,获得了新的生命。与其说是原来的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按照古代样式被传承下来,不如说是一方面吸收了种种影响,另一方面是作为表达生活于现实中的人们的情感,而加进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三种因素的混合,如果从旋律节奏方面来看,是可以引用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乐》中的一段话来做说明的: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殖民者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变化音的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殖民者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是3/4与6/8的双重节拍,结果在小节中央产生特征性的交错节奏。黑人影响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关于这三种因素的混合过程,上书引用达古的研究成果,把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纯粹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2、印第安音阶的所谓“混血化“,结果产生类同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种音阶;3、“混血再混血“,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音阶进一步繁复。

    政治

    在秘鲁国会倡议下,1964年12月7日至11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智利、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墨西哥和委内瑞拉(2名观察员)13国的119名议员在秘鲁利马开会,决定成立拉丁美洲议会(Latin-American Parliament)。1965年7月18日,拉丁美洲议会在利马正式成立。拉丁美洲议会总部原设在利马,1993年7月迁往巴西圣保罗。其宗旨是促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团结和地区一体化。拉丁美洲议会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议员组成。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阿根廷、阿鲁巴、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荷属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1995年以前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95年修改后的新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领导委员会在大会休会期间负责日常工作,每六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可举行特别会议,由议长、候补议长、副议长、秘书长、候补秘书长、秘书、前议长和协商理事会等组成,议长由各成员国议员轮流担任;总秘书处为办事机构,兼有协调和监督的职能,负责召集会议,协助领导委员会准备大会议程和起草工作文件,散发协议、提案或声明;执行预算并向大会提出财政报告等;有13个常设委员会,负责分析和调研工作;另有5个特别委员会;协商理事会是咨询机构,负责立法和政治咨询工作。

    中拉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拉美则创建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古文明。中国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

    一、中国和拉美文化特点比较

    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化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国文化传统自起源发展至今,从未被割断。中国文化的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与包括拉美文化在内的其他任何古老的文明相比都是不同的。第二,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中国文化的起源有多个中心,长江、黄河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种“和合“的文化,故其“内聚“和“外兼“是对立统一体。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第三,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使中华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拉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与中国文化不同,美洲原有的土著文化的传统被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所割断。由于中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打断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发展,使印第安土著文化没能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而是以移植来的欧洲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第二,多元化和多源性。拉美文化是“杂交“文化或“混合“文化。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源性与中国文化的多元起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其起源是多种的,不同之处是拉美文化是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文化的汇合和融合。第三,开放性和独创性。拉美文化极少保守性和排他性,它善于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亲和力,以及很强的融合力,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开放和创新并举是拉美文化兴盛发展之根本。

    二、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和相互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拉美古代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的问题,在中外学者中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至今尚无定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形成了“同源派“和“自我派“两大派别。前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于中国文化,后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是各自沿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的。“同源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和人物有:法国汉学家歧尼、墨西哥前总统埃切韦里亚、墨西哥教授基奇霍夫、哥伦比亚教授古斯塔沃·巴尔加斯,中国的章太炎、兴公、陈汉章、陈志良、朱谦之、马南邨(邓拓的笔名)等人;“自我派“的主要代表学者有:西方第一流汉学家克拉卜洛特(德国)、希勒格(荷兰)、李约瑟(英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夏鼐、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蒋祖棣等。

    根据中外文献记载,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自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半期,有一些中国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在这一时期移居拉美的“马尼拉华人“约五六千人。这些华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产品和中国的文化习俗带到了拉美国家。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时,也把墨西哥银元“鹰洋“、拉美特有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番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食品结构多样化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拉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契约华工、华工、华侨和华人对促进中拉文化联系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数十万契约华工和华工组成的劳动大军,同拉美各国人民一起,共同进行农业、矿业开发和交通建设,对各侨居国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拉美的繁荣。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甘蔗、咖啡、棉花种植园的发展以及智利硝石和秘鲁鸟粪的开采,巴拿马、秘鲁和墨西哥等国铁路的修建,都凝聚着华工的血汗。

    此外,早期华侨和华工,以及后来的华侨和华人还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和文化(如服饰、烹调、过春节等)带到拉美,把生产技能(如水稻的种植、茶叶的栽培、中医中药的使用等)传授给拉美人民。在古巴等国的华侨还同当地人民并肩战斗,流血牺牲,为这些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重要作用。

    1974年11月,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威廉斯访华时,专门谈到19世纪华工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所做的贡献。他说,华工及其后裔“在法律、医学、工商业、教育、体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积极地和具体地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三、文化交流促进中拉友好关系的发展

    文化交流是心灵的对话、感情的沟通和友谊的纽带。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与拉美国家的文化关系。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巩固中拉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和建立21世纪中拉友好合作关系中,与中拉政治、经贸关系并重,为不断加深中拉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增进彼此的团结和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同拉美许多国家都是先从文化交往开始,逐步增加和扩大其他方面的接触,最终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文化交往架起了一座连接中拉人民友谊的桥梁,对推动中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起了功不可没的开路先锋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同21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文化交流已经从民间到官方、再到官民结合,中国已同约20个拉美国家签订了数十项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或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和合作协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之间的文化交往和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文化交流为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2000年9月,在墨西哥举办了“帝王时期的中国:西安王朝文物展“;2001年,墨西哥文物展“神秘的玛雅“先后在中国西安、广州、北京和上海举行。2006年5月,“相约北京“活动以墨西哥为主宾国展开;6月;“墨西哥绘画:从壁画三杰到当代“、“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和“墨西哥当代陶器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7月,“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2006年4月至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失落的经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宝展“。2004年5月25日,北京大学成立巴西文化中心,巴西总统卢拉出席了成立仪式。2005年7月,玻利维亚wenhuabu举办了“中国文化周“。2006年2月,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了古巴和哥伦比亚等国;5月,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对巴西、古巴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2004年,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率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问了古巴,中古社会科学学者已举办了两次双边研讨会。此外,21世纪初,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还出访了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中拉文化交流在中拉关系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拉在“文化上密切交流,成为不同文明积极对话的典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双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从中得到更多的心灵沟通和思想理解,共同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增光添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