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姬昌称王(四)-《子午春秋》
第(2/3)页
九侯、鄂侯惨死之后,宫廷之内人人自危。正直的大臣感到愤怒,但大多数人则感到恐惧,因为纣王已经开始破坏商朝律法,肆意杀人了。王室大夫们于是聚集到三人周围,以为唯有靠近三人才能获得安全。
比干耿直的性情和暴烈的脾气使他一直无法容忍侄子的暴行。后来他就在宫廷之上,当着群臣的面,恳求他,规劝他;当上述行为无效的时候,他就指责他,咒骂他,甚至将他称为“一夫”和“亡国之君”。
而生性险恶的崇侯虎不失时机地将比干的言辞解释为哗众取宠、倚老卖老、拉拢人心、亵渎王权;说这个老家伙只等时机一到就要篡夺王位了——毕竟比干是有资格、也有想法成为商王的。
最后这一句话要了比干的命。纣王大怒,竟然丧心病狂地将叔叔的心脏挖出来。崇侯虎继续煽动纣王对箕子和微子的仇恨,纣王立即下令拘捕两人。
箕子和微子当时都没在场。纣王的士兵闯进箕子家门后却发现他变成了精神病。箕子虽然靠着装疯逃过一劫,却没能逃脱被囚禁的命运;而微子则趁乱逃走了。
姬昌被释放的第二年,纣王杀死了在朝歌充当人质的周太子伯邑——也许是因为姬昌或周太子做出了什么不臣的举动,也许是因为纣王的神智已经被酒精泡得错乱了。
周人被彻底激怒,于是周、商决裂。姬昌立即称王,自号“周文王”,同时尊父亲季历为“王季”,尊祖父公亶父为“太王”。继而便举起反商大旗,并把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纳入麾下。
周王的“谥号”经历了由生到死的发展过程。谥号分为善谥与恶谥,用褒义或贬义词来表达。谥号制度始于周文王;可以确定的是,谥号在文、武、成、康时期为生谥。
第一个被冠以死谥的一定是个恶谥,因为这位国王的品行一定配不上他生前给自己确定的善谥,所以人们才改成恶谥,并以此警示后来者。
此时,西周的国力已经空前强大,人才济济,盟友众多。大臣中有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还有异姓的吕尚、太颠、弘夭、苏忿生和一批从商朝投奔过来的名士。文王的儿子姬发、姬鲜、姬旦、姬奭等已经长大成人,并在开始在王室里担任重要职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