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鄢陵之战(三)-《子午春秋》


    第(2/3)页

    所有冲突都预示着一场巨大的战争即将爆发。

    夏四月,晋厉公召集廷议,准备对郑国发动战争。但是对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动议却遭到士燮的坚决反对,士燮提出了一些极其晦涩、令人难以理解的理由。

    士燮说:“如果君侯的愿望得到满足,天下诸侯皆将背叛,但晋国的灾难可以得到缓和;当下只是郑国背叛,但是一旦出师,国家的灾难就会很快到来。”

    晋厉公搞不清这段话的逻辑,大夫们也鲜有人能领悟士燮心中那种沉重的忧患意识,因为他们不具备士燮对国家和天下局势的洞察力。人们只是以为士燮怯战,所以纷纷阐述能够战胜的理由。

    栾书最了解士燮,他读懂了士燮的思想,但是反对士燮的意见,栾书以不容质疑的语气说:“诸侯不能从我们的手中失去,联盟不能在我们手中离散,郑国必须得到严惩。”

    士燮不再说话,议案就这样通过了。晋厉公于是派郤犨、栾黡出使宋、卫、齐、鲁,要求四国出师相助。

    四月十二日,晋师悉起,大军东进。晋厉公亲征,步毅御戎,栾鍼为车右;栾书将中军,士燮为佐;郤錡将上军,中行偃为佐;韩厥将下军,郤至佐新军;智罃守国,姜氏戎和狐氏戎也派出大批辅助部队随军出征。

    郑人听到晋国准备出师的消息立即派使者向楚国求援。

    五月初,楚师尽发,大军北上。楚共王亲征,彭名御戎,潘党为车右;大司马王子侧将中军;令尹王子婴齐将左军;右尹王子壬夫(后来的令尹子辛)将右军;随同出征的还有百濮、群舒及陆浑戎的大批辅助部队。

    楚师路过申邑时,子反顺道拜访了那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的、已经归隐很久的老大夫申叔时。

    子反问:“您认为这次战事会取得什么结果呢?”

    申叔时说:“战争所依靠的是德、刑、祥、义、礼、信。德用来施加恩惠;刑用来惩罚罪行;祥用来侍奉鬼神;义用来建立功业;礼用来顺应天时;信用来保有社稷。这六点缺一不可。

    “人民生活富足则德行端正,有利于国家而施行的才算有节度,不妨碍农时才不会有饥荒。如此一来国家才会上下和睦,行事才会顺利,所需要的才能无不具备,人们才知晓行为的标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