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 孔子传(一)-《子午春秋》


    第(2/3)页

    鲁襄公二十二年,六十七岁的孔纥在一年一度的“郊媒”节中竟然俘获了一位小他五十二岁少女、颜徵在的芳心。两人结合后,颜徵生下一个男婴,老来得子的孔纥喜气洋洋地抱起刚刚出世的次子,顿时惊呼到:“哎呀!他的脑形怎么长得像尼丘山一样?”尼丘山位于今曲阜郊外,现在称为“尼山”;山顶呈现两面高、中间低的“倒宇(房顶倒扣)”的形状。

    因此父亲便给孩子起名叫“丘”,孔丘行完冠礼后又得到“仲尼”的字。

    孔纥高兴得都要疯了,因为他的第一位妻子给他生了九朵金花。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历史时期,孔纥大叔看起来比徐茂老汉还要悲催。

    如今孔纥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常的儿子,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但是老而益壮的孔纥却在三年后去世了,时年七十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社会已经属于高寿了。

    孔母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束了,他安葬了四年以来相濡以沫的丈夫,带着还不知道什么叫“丧父之痛”的小孔子离开防邑、来到曲阜开始新的生活。

    孔母再未出嫁,一位年轻的寡妇独自拉扯年幼的孩子,只能靠微薄的积蓄和打零工维持不被饿死的生活。

    孔子相当早慧,他从懂事开始便能帮助母亲分担生活劳累和艰辛。几年过后,两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孔母便开始抓儿子的教育。但是她很快高兴地发现,儿子不但聪慧、学习能力极强,而且旺盛的求知欲也不是他那个年龄段应当具有的。

    街坊里的小孩子有时会装模作样地模仿大人举行些小仪式(鲁国的很多礼仪都是公开举行的),但他们学礼只是学个样子,随随便便拱手弯腰就算完成课程了。而孔子却要弄明白各种礼仪背后的渊源。有时他见大人行礼就跑过去问,结果经常把大人问得哑口无言。

    孔母特别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她送给儿子的玩具也是跟礼仪有关的。那时人们经常看见少年孔子把玩具笾豆(礼器)按一定规律摆放整齐,然后向成年贵族一样、一人扮演多角演习礼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