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是燕王朱棣身边,最信任的心腹太监郑和。 没错,就是那个未来七下西洋,名垂青史的三宝太监郑和。 此刻的他尚且年轻,但身材高大,面容沉静,一双眼睛深邃如海,看不出任何情绪。 他奉燕王之命,前来为高阳王贺捷。 但真正的目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王府之内,朱高煦早已按照朱岩的安排,摆开了阵势。 他热情地接待了郑和,对于东昌大捷,他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反而满脸感慨与敬畏。 “郑公公有所不知,高煦能有今日,并非我天资聪颖,实乃是遇到了一场天大的机缘。” 郑和眼帘低垂,恭敬道:“哦?奴婢愿闻其详。” 朱高煦叹了口气,脸上露出向往之色:“数月前,我在城外散心,偶遇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道长。” “他见我第一面,便说我骨骼清奇,有九五之相。” 说到这里,他连忙打住,仿佛说漏了嘴,有些惶恐地看了郑和一眼。 郑和的眼皮微微一跳,脸上却不动声色。 朱高煦继续道:“我本不信这些,但那位道长却将我的过往,我的心事,说了个分毫不差。” “我惊为天人,当即拜倒,恳请他收我为徒。” “那位兵马冢的仁义之策,和东昌决胜的方略,其实都出自于我师父他老人家的指点。” 郑和终于抬起头,目光如炬,直视着朱高煦:“殿下,王爷对您这位师父,十分好奇。” “特命奴婢前来,无论如何,也要见上一面,代王爷聊表谢意。” 来了! 朱高煦心中一稳,脸上却露出为难之色。 “郑公公,这恐怕行不通,我师父他老人家乃是方外之人,最不喜见俗世权贵。” “他曾言,与我乃是宿命之缘,指点我一番,缘法尽了,便会离去,我求了许久,他才答应在北平多留几日。” “他有令在先,绝不见我之外的任何人。” 郑和眉头微蹙:“殿下,王爷的命令,奴婢不敢违抗,若见不到这位高人,奴婢无法复命。” 朱高煦沉吟片刻,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这样吧,我再去求求师父。” “他见你肯定是不肯的,但让你在远处看一眼,或许还有可能,成与不成,我不敢保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