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格物致知-《蜀客到江南》
第(2/3)页
朱熹提出这点,不是吃饱了没事做,根本目的还是在,想要强国,要北伐。他和王安石,范仲淹一样,也希望发起一场改革,不过范王改制度,他改思想。因为当时的南宋,很多重臣和他们的家属都道德败坏,平时只知道捞钱享乐,私生活机器荒淫无度,国难当头,这些人却最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根本没把皇帝和国家当回事儿。隆兴北伐的闹剧就是典型案例,朱熹也看在了眼里,再加上古人想来都有「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朱熹这句话其实就是讲给权贵们听的,让他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好好完成自己的使命。
举一个例子,三纲五常里边儿有一条,就是要求妇女不得改嫁。有一回,朱熹听说朋友陈师中的妹妹想改嫁,立马写信劝阻,但,他听说一位平民家的女子嫌弃丈夫太穷,要离婚,他却表示理解,说丈夫没有才能养家,其子还能咋办?这时候就别讲大义了。
即便这些只是对名门权贵的要求,理学在当时也算不上啥束缚,南宋的妇女要离婚,改嫁,都是虽本人的意思,社会上也完全不会歧视,连皇帝也会娶再婚女子。
至于理学被歪曲,惨遭,取其糟粕,取其精华,被统治者拿来禁锢老百姓的思想和压迫百姓,最终臭名昭著,这都是南宋灭亡之后的事儿了,所以,朱熹本人应该不带想背这个锅
朱熹晚年还卷入朝廷内斗被迫害,学说被禁,孤独地死在了家里,旧友门生都不敢上门吊唁,只有辛弃疾上门祭拜,还写了祭文。
诚然,杜沅也不会因为活在了这个时代,就也能像这些文人士子,或者说,就像她爹一样,对儒家推崇备至,奉为信仰。存天理去人欲这种绝对的唯心论,她也不予置评。但,格物致知很明显不是这么用的啊,毕竟后头,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现身说法了。想从竹子身上明白它的生长秘密?简单,搬个凳子对着它去,格物致知嘛!
???
还好王阳明撞了南墙就回头了,从此开始用辩证眼光看待学术大家,不再一味盲从
所以,坚持唯物论的杜沅,决定先发制人,提出「格物致知」,给这个学说打下点基础,也顺带挖一挖科举的墙角
这年头儿,学文的可太多了,理科也需要人呀,尤其是识文断字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轻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