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过渡-《蜀客到江南》


    第(2/3)页

    大宋的磨堪制度太不合理了,职务分解,权力分散,导致了一波又一波尸位素餐的官员,事儿没人干,薪俸一堆人上赶着领。长此以往,国家财政怎么不被耗死?一味征收农业税商税,不是变相刺激压迫农民了吗,贪心的胃口越发大,最后,这些罪都让底层农民承担了。可以说,土地兼并和朝廷用人制度是伴生关系,所以农民起义这么频繁啊

    “阿沅?”杜辰喊了两声没反应,挥手在她眼前晃了晃

    “啊?哦,爹,去年种下个的甘蔗,下月初就能收了,这派去单家学习制糖的工人也回来了,月底先用书院山头的杜蔗,砍下一批来试试,顺手来了再去收其他人家的”

    “那,你上回说的,进修,你再仔细说说?”

    “哦,也是想着,同窗们都颇好学上进,如今学院的名声打出去了,又有几个山头田地的营收,待明年,学院也可自负盈亏。不若,聘请优秀结业生,返学院担任讲师,配合夫子上课,一来嘛,学院到底不比外头,至少书卷要比别处多些,在书院带上几年,学些为人处事,锻炼提升一下人员管理能力,培训学习能力,少说不得,以后也能独当一面不是?”

    “只是,这聘请资格,需要的面试条件需要您与诸夫子协定才好”

    “何所谓讲师?”

    “爹啊,同样的授人以渔呀,可以把讲师需要达成的标准,需要授讲的课目都一一列划出来,然后整理成教辅材料,给有意报考的学子,就像科举那般,选定一个时间,让应试生参考,夫子阅卷,再添一门,试讲。夫子坐下头当学子,当场考评,综合得分优胜者获得教学资格即可呀!至于这具体的考核题目,材料编写和讲师薪俸等,就得您拿主意了”

    “你这法子倒也新颖,如此复制传开,有了这套经验,那学院想在哪儿开都可以,倒是便宜”

    “爹啊,也不是想在哪儿开都可以,得根据当地州郡的在册人口,推算人口,适龄学子,有了这些报表数据做支撑,才能算出,怎么排布书院才是资源合理的,毕竟,米贱伤农”

    “嗯,那这要如何推演人口?”

    这,这必须是个大工程。三两句话也是说不完,再说,她手边也没有一个可做模型推算的数据库呀

    只好推说,还在构想

    翌日,杜沅拎着一食盒的冰棍儿去了绣院,她沿着五丈渠走到了后门儿,这水利织布机,她在纸上反复拆画了几次了,不知不觉又走到水边,脑子里想着细节

    远远在对岸渠河杨柳丛里头,瞧见个鹅黄衫儿的娇俏身影,四五步远的距离外,依稀能看见个小郎君?身形瘦削却骨架高大,一身儿青衣,瞧这背影,还有些眼熟

    这??杜沅一时拿不住主意要不要过去,这绣院后门处看见这一幕,可,很是废人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