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返璞归真,举重若轻。好比杨过练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好。 但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 杨过也不是一开始就重剑无锋的。 独孤求败剑冢前说了:少年时练锐利长剑,然后紫薇软剑,到中年才重剑无锋,最后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即便是独孤求败,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杨过自己也是少年时练花里胡哨的剑术,一会儿古墓派,一会儿全真,一会儿打狗棒,一会儿白驼山…… 是经历了许多事,才回过头来,摒弃华丽,重剑无锋的。 少年时,谁还没做过点中二的事,写过点中二的文章呢? 朱自清先生大才,也不是一开始就写得出“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那么以情动人的文字前,也写过《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这样辞藻华美的文章。 汪曾祺先生的《异禀》有两篇,少年时那篇,比后来那篇纯正中和的,用力明显得多。 今天刷屏的那篇,被说晦涩的浙江高考作文,一开头就说海德格尔。 看后面行文,的确是读了很多海德格尔的样子:大量术语、修辞铺陈,口若悬河。 按照互联网语境标准,的确有点不说人话,还带点翻译腔——不过,海德格尔啦,本雅明啦,写东西本来就有点这劲头。 带翻译腔,也算是模仿的一个阶段吧。 我觉着,对一个刚高考所以人生经历不算丰富,而且刚成年的阶段,限时铺排出“此时的自己觉得好,能充分展示知识面阅读量,而且应该可以拿高分”的文字,合情合理吧? 当然,用这么摆架势的文字写这点道理,的确有点倚天剑杀鸡之感。 但考虑下语境: 他写这篇时,满满的书面语堆砌,面对对象是阅卷老师。 大概他也想不到,要被放到推崇口语化表述的互联网上,仔细讨论吧? 以及,返璞归真、自利反钝,当然挺好,但得给点时间。 回到开头苏轼那段话: “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