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褚文-《我是秦二世》


    第(2/3)页

    将袍襟下摆塞在腰间、赤着双脚站在田埂上的褚文看着三十亩已经变得葱绿一片的水田,乐呵呵的在皱巴巴的青袍上擦了擦手上的泥巴,浑然不知自己的官袍上已经是泥泞一片。

    这些葱绿就是农家几位老人用生命跟随蒙阔从中南半岛换回来的,但是,这些来之不易的野生稻种上每一颗都沾染了龙卫府死士们的鲜血。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稻种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咸阳。更不可能像如今这样看到大片的葱绿。

    这些稻种被不远万里带到咸阳,从正月开始褚文就领着一众农家以及墨家还有皇家学院的老学究们在御林军的帮助下开辟出了这块隐藏在灞宫密林中的水田。

    野生稻种能不能够在关中土壤上存活乃至产粮,这三十亩试验田承载着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只有野生稻种能够存活。大秦才能在这些能够存活的稻种基础上改良出真正适合关中土壤的粮种,然后推广到全国乃至江淮一带。

    实验稻种,最好是用熟田。但是因为这些稻种大多都是生活在潮湿闷热光照较多的中南半岛以及云贵高原一带,考虑到也许用新土更能检验这些野生稻种的适应能力,褚文在和农家几位老学究商量过后。上奏胡亥。胡亥在考虑了一番之后,将实验用的水田选在了戒备森严的灞宫附近。

    粮食的培育显然不可能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完成的。野生稻种能够存活,并不代表着产量会比如今大秦各地所种植的粟米小麦等物高上多少。更不代表着,这些稻种能够在关中种植,就一定能够在山东、山西、中原以及江淮一带水网密布的地方能够种植。

    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实验,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推广。胡亥相信总有一天,会培育出比之如今大秦各地所种植的粟米等粮食作物产量更高、更易于存活的粮食作物。

    除了野生稻种外。蒙阔还带回来其他一些在云贵以及中南半岛附近发现的植物。胡亥曾经看过,没有他想看到的如野生花生、红薯、玉米等物。

    对红薯、土豆、花生、玉米之类的杂粮,对胡亥而言本就是想着顺路,看不能够在中南半岛寻找到野生种子。然后培育。毕竟虽然历史上记载着华夏大地的花生、玉米、土豆、红薯等杂粮大多都是在一千多年后从美洲大陆传来,但是却并没有说在华夏大地以及中南半岛没有发现过野生植株的事情。

    虽然希望最终落空,但是至少美洲大陆还有不是?

    如土豆、红薯、玉米这类杂粮,如果能够成功的引种进入神州大地。那么对整个华夏一族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三类作物,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都不高。而神州大地最不缺的其实就是土地。最为主要的是,尤其是土豆和红薯这两大作物,产量动辄数千上万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