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潼关现在的情况,细作是根本没机会把情报传递进来的。 所以,赵云其实也在担心,如果魏军的粮草还能支撑五天的话,潼关能不能守住五天。 可通过赵云实际观察下来的潼关守军情况,再加上魏延这个主将的表态.赵云觉得,就算有自己带来的八百骑兵作为援军,潼关恐怕也守不住三天。 以赵云了解到的,这两天潼关每日伤亡都在三百到五百人左右的减员速度,赵云带来的增援兵力都抵不过两天伤亡的。 也就是说,如果张溪不能在两天内突破曹真的阻拦,带来新的援军,那么潼关最多撑到大后天,兵力会再次下降到千人左右。 再来这么一次的话,恐怕谁也无法阻止潼关失守了。 至于张溪能不能及时击破魏军的阻拦,领兵进入潼关.从这几天的作战过程来看,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曹真,不愧为魏之名将,真要拼命的话,还是很难缠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估算的话,潼关的关键,就在未来的两三日内。 如果魏军的粮草还能坚持超过三日,那么潼关失守就是必然,谁来也阻止不了。 而如果魏军的粮草不能坚持超过三日的话,那么.就得看谁能坚持的更久一点了。 潼关守军坚持的更久,那么魏军势必陷入混乱的状态,到了那个时候,张溪只要趁着魏军混乱的空档,率军进入潼关,那么潼关正面的魏军就不足为惧,只要对付潼关背后的魏军既可。 但如果魏军抢在粮草耗尽前攻破潼关的话.那之前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潼关易手后,恐怕以现在汉军的兵力,也不可能攻破潼关。 所以,摆在赵云面前的选择,就是要不要赌一把,坚守这三日。 赵云真的很犹豫。 理论上讲,当初既然支持了魏延“异道会潼关”的策略,如今赵云也不应该中途改变想法.毕竟一旦坚守住三日的话,收益是非常大的,魏军的司隶军团困死在关中,潼关又在自己手里,这么的话,将来进攻司隶,乃至洛阳,都只需要一路平推,最大的障碍不过是废弛了四百年的函谷关而已。 但如果坚持不到的话,他赵云一把老骨头战死倒是不要紧,魏延折损在这里也不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作战失败,潼关易手,魏军依然能守住关隘天险,拱卫司隶啊。 而要命的是,赵云不管怎么去权衡利弊,还是觉得,守不住的可能,比守住的可能性要大。 一想到这里赵云有了决断。 既然潼关守不住的可能更大,那就不要在这个地方再折损了大汉未来的领军名将和一千八百骑兵了魏延这样的人才难得,骑兵同样也很难得。 五年时间才凑出一万骑兵出来,只有赵云这个骑兵组建者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辛苦,多难。 这次大战之后,能剩下一半人都不易。 还是突围吧。 以一千八百骑兵的规模,放弃潼关突围的话,其实是有很大的把握,能突破正面魏军的进攻阵地,从侧翼撤回去跟张溪汇合的。 只是这么一来,就等于是提前放弃了潼关北伐作战,放弃了“异道会潼关”的战略。 这个责任赵云认为,自己担的起,也必须由自己来承担。 因此,赵云下令全军,整理军备,安抚马匹,做好明天一早,弃关突围的准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