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1 拒绝-《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第(1/3)页
    1964年8月20日,周四,天气晴。
    轧钢厂,仓库。
    随着一声庆贺声响起,接着便是一阵掌声传来,这也标志着最后一部分的齿轮箱终于完工。
    经过众人的检测,齿轮箱的精度符合要求,让负责制造的刘大明、丁大伟两人松了一口气,这可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代表着各自身后的轧钢厂和后勤处。
    现在看来,刘大明占了经验的优势,早一步完成,但丁大伟也不愧是八级钳工大师傅,保证了精度要求,也只比刘大明慢了一小会。
    常明杰和逄国四人在两台机床周围做最后的检查,每一个部件都经过检测,最后才确定合格。
    直到所有部件均合格完成,接下来就是组装了。
    这也标志着任务进行到最后阶段。
    8月21日,得到消息的薛组长领着一群后勤处的人前来观看机场组装情况。
    刘怀民同样代表一批厂前来,随行的还有得到消息的一机部领导。
    早上,杨佑宁带着陈宫在门口将众人迎接到仓库中,没有解说,没有往常的客套,众人只想
    现场看看,到底能不能组装起来,能不能用。
    仓库一旁,一排椅子挨着周边摆放。
    众人来了直接上前坐着。
    中间位置,一台机床静静的立在那里,那是轧钢厂的第一台机床,启明星号。
    上过报纸的。
    哪怕后面的机床都叫启明星,但只有这台,有资格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旁边,两部分部件摆放齐,泾渭分明。
    不少人正在一旁等着。
    而在另一旁,杨小涛并没有因为来人变得紧张,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安排着。
    此时,他正跟常明杰等人交谈着。
    “先前你们见过怎样组装,也全程参与过部件的生产制造,这次主持组装就当是一种锻炼,不经历过,永远不会。我相信,只要想好了在动手,只要互相配合好,有定没问题。”
    杨小涛说着,常明杰与刘大明陈斌等对了一眼,都点头应下。
    就当时一次锻炼,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没啥,反正有杨小涛打底。
    况且这种提高自身经验能力的机会可不多。
    于是,几人商量好后,便开始行动。
    杨小涛也在张冠宇等人的帮助下,开始动手。
    仓库里,随着组装的开始,众人也都屏气凝神,纷纷瞩目。
    另一旁,杨佑宁亲自招待薛组长,不时讲解组装的细节。
    身旁还有几个大师傅也讲着专业术语。
    薛组长看着两台机床同时进行,也不由得咋舌,只能将惊讶放在心里。
    两组人一起动手,但效率很快就拉开距离。
    中午吃饭前,杨小涛手上的机床已经完成大半,而常明杰他们连一半都未完成。
    中午吃过饭,没有休息,继续干活。
    下午两点半,杨小涛率先完成机床的组装工作,并且开始运行检查。
    看到运转起来的机床,杨佑宁悄悄的摸了下额头上不存在的汉水。
    而后勤处的人员,眼中都是惊喜,付出了不少,但相比起收获,赚的更多。
    一时间,后勤处的众人与轧钢厂人员交流起来更加热情。
    杨小涛看了眼运行的机床,随后将眼镜拿下来,又来到旁边。
    这次,他并没有接手工作,而是在一旁指点。
    随着杨小涛的加入,常明志等人的速度开始加快。
    一众人再次将目光放到机床的组装上。
    薛组长在一旁看着,同时听着王观的汇报。
    她这些天对轧钢厂的实力有了深入的了解。
    “他们有一专门负责研发的新事物的部门,叫做研发科。以前科长就是杨小涛。”
    “这部门就是他组建的,当初的暖气炉,打井机就有这个部门参与。”
    “而且他们的口号也是与创新有关。”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创新学红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