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王满银并没有和对方断了联系。每次来县城时,他总要带些土特产到刘庆立家坐坐,顺便联络一下感情。 后来刘庆立有儿子后,还认了王满银当干爹。 小家伙名叫刘阳阳,今年刚五岁,长得虎头虎脑,非常皮实。 刘吉成两口子更是把孙子当成宝贝看待,养的有些娇惯,让刘庆立两口子头疼不已。 王满银这次登门前,特意给干儿子买了个不倒翁洋娃娃。 见到王满银,刘庆立和母亲很是热情。 刘父不在家,说是去外地出差了。 刘母对王满银的印象一直很好,打过招呼后,高高兴兴下厨房做饭。 喝茶聊天的功夫,王满银有些意外的问:“阳阳呢,咋没见人?我还给他买了礼物。” 说着,他拿出不倒翁洋娃娃。 刘庆立收下后,开口解释道:“跟他妈去姥姥家住了,这都半个多月没回家。我妈天天念叨,一直催着我去接人。” “啥意思,你不会和弟妹闹别扭了吧?” “闹啥别扭,”刘庆立压低声音道,“小丽又有孩子了,我们怕影响不好,让她暂时待在娘家住。” 闻言,王满银明白过来:目前施行的节育计划影响到刘庆立两口子了。 很多人以为节育计划从八十年代开始,其实这是错误的。 早在七十年代初,各层面就提倡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女晚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只生两个孩子。 从去年开始,已经严格起来,提倡“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当然如果是农村人的话,暂时影响不大。 不过刘庆立两口子吃商品粮的,平时要注意一下影响。趁着婆姨肚子没那么明显前,他早早安排到农村居住。 也就现在可以这么操作,再晚几年,这一套就玩不转了。 很多人为孩子,连商品粮都丢了。 两人熟的不能再说,王满银有事情没有绕圈子。 吃饭的时候,他直接说明来意:自己打算从榨油厂购买一批生葵花籽,想让刘庆立帮着联系一下负责人。 向日葵分为食用型和油用型两种,食用的是花葵,制油的为油葵。榨油厂所购买的原材料,一般以油葵为主。不过原西县榨油厂最早属于县供销社管理,后来才归粮食局管,改名为粮油厂。目前供销社和其他单位所用的花葵也由油厂负责供应。 刘庆立在县城工作多年,方方面面人物都认识一些。 现在虽然放开口子,但是粮食和油料作物仍然处在管辖状态,只能由粮管所收购。 按规定,私人暂时不能经营的。 当然,凡事有例外。 后世某个大佬讲起发家史时,曾提到自己倒腾玉米的事情。他可以轻松购买到四千多吨玉米,而且通过火车运到南方。 这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要知道16年时,还有一个商贩无证收购玉米被抓判刑。事情被各媒体广泛报道后,最终改判无罪。 还是那句话,很多生意有门槛的。如果没有可靠的关系,大部分时候普通人连门都摸不到。 王满银虽然打算从草原购买葵花籽原料,却暂时没准备亲自动身前往。 自己在草原人生地不熟,唯一认识的朋友就是乌恩其。对方只是一个牧民,起不到太大作用。 另外最重要的点,现在并非向日葵的收获季节,大量收获要到秋季了。即使普通农户家里偷偷存有一些,估计不太会多。 这样零星收购太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多掏几分钱,直接从别人手中大批量购买。 他考虑很清楚:现阶段做生意没有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自己并非孤家寡人,有婆姨有孩子,风险大的事情不做为好。 当然从长远来看,将来肯定要掌握第一手货源的。 “没问题,”刘庆立一口答应下来。 不过对于王满银倒腾炒瓜子这事儿,他同样不看好。只说自己帮着找找关系,让王满银进供销社当个临时工,过几年说不定就转正了。 王满银笑了笑拒绝掉。 下午的时候,刘庆立专门找到油厂的负责人,把请到饭店里喝酒。 这人叫韩忠,五十多岁的样子,和刘庆立父亲年纪差不多,长得白白胖胖,一看就知道平时生活很好。 有刘庆立帮忙,他们顺利在饭店要到一个内部包间。 如此谈事情方便许多。 酒过三巡,王满银开口说出打算要采购一千斤生葵花籽。之所以一次没定购太多,主要打算看看形势再说。 韩忠听完,显得有些犹豫,说话吞吞吐吐,始终没给个准确回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