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虫鸟篆始于战国,大篆却起于西周。 到秦代渐渐消亡,最晚的发现记录,是先秦时期的《陈仓石鼓》。 总共十只,全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属“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禁止对外展览。 这可不是民间的叫法,而是迄今为止国家级单位唯一一次评定,唯一一次背书,唯一一次对文物排名。 像司母戍鼎、四羊方尊都没排上号……够牛逼吧? 正转着念头,李定安又愣了一下:唉,石鼓? 稍一顿,他一个激灵,翻坐起来。 上细下粗,顶部微圆,高四十多公分,直径近三十,还圆骨隆冬的……可不就像只石鼓? 上面也不只他刚看到的那几个字,而是几面都有。 年代太久,不知被磕过、砸过多少次,好多地方就像脱了皮一样,好多字都已缺失。 但剩下的仍旧不少。 李定安一个挨一个的辩认: 猷。乍原乍□。□□□。导遄我□。□□□除。帅皮阪□。 □□□草。为世里。□□□微。罟。 □□□栗。柞棫其□。□□棕。祇祇鸣□。□□□□。亚箬其华。 □□□□。亚箬其华。□□□□。□〃盩导。二日尌□。□□□□五日…… 感觉……见过? 特别是相对完整的那两句:罟、亚箬其华……自己绝对在哪里见过。 而且这种四言诗的格式,与故宫的那十只陈仓石鼓一模一样。。 嗯,等会……一模一样? 乍原乍□……乍原乍,乍原……作原? 刹那,脑海中闪过一道光:这不就是故宫之中,只剩下一半的那只作原鼓上面的鼓文? 再仔细看,连字的位置都没变…… 而且比那一只上面的字更多,更全? 关键的是,多出来的那一部分,自己也见过:欧阳修的《集古录》,其中就有唐代初期,刚发现十只陈仓石鼓时的全部拓文。 再对比,哈哈……可不就是一模一样,一模一样…… 安史之乱后,十只陈仓鼓就丢了,直到宋仁宗时期才重见天日,但只找到了九只,作原石鼓已不知去向。 到宋仁宗后期,才找到只剩半只的作原鼓:据说先是被农夫做成了捣米的舂,又后又被屠夫当做磨刀石。 但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更或是赵明诚(北宋金石学家,李清照的丈夫)坚称,刻痕太新,字迹太深,这一只也是假的…… 特别是苏轼,就差指着宋徽宗的鼻子说,这也是蔡京拿来骗你的…… 自此后,作原石鼓的真假之争就没有停过,一直到现在。 这里却突然又冒出了另外一只,而且还这么完整? 但再想想,消失近一千八百年的汉天子六玺都能出现,出现一只更好保存,更不易流失的石头墩子,有什么奇怪的? 关键是这只没残,顶在,底也在,上面的字比故宫的那一只多好几倍,所以更好辩认真伪……换句话说:故宫那只,十有八九就是假的! 控制着悸动,哆嗦着嘴唇,李定安慢慢把伸了上去。 摸一摸,再摸一摸…… 一瞬间,头发都竖了起来,人都麻了:陈仓石鼓,乍原…… 哈? 谁敢说这不是乍原石鼓,他敢一头撞死在这石头墩子上…… 这可是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都得排后面…… 与之相比,感觉怀里那三方大汉天子玺,突然就不香了…… 哥们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吧?(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