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意大利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意大利宪法在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意大利在1947年巴黎和平条约生效后,意大利政府承认阿尔巴尼亚及埃塞俄比亚等地的独立性、放弃所有非洲及海外所有殖民地及租界并且大幅裁减曾经能和英国海军抗衡的意大利海军和禁止发展核武,此和平条约标志着意大利长达65年的殖民帝国亦正式终结。东边的伊斯特里亚领土归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第里雅斯特的未定区域则被分配给两个不同的国家。意大利在1950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则帮助意大利经济复苏直到1960年代,这段期间意大利持续的经济成长也被称为“经济奇迹”。意大利在1957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然后在1993年进一步成为欧洲联盟的成员。
战后的意大利长期由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执政,但政府更替频繁,内阁经常改组。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之间,意大利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及社会动荡,左翼组织的恐怖活动也时有所闻。1978年,代表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中间偏左的意大利总理阿尔多·莫罗更被左翼恐怖组织行刺身亡,更导致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和意大利共产党彻底决裂。
1981年至1987年,意大利出现两位非天主教民主党的总理,分别是意大利共和党的乔瓦尼·斯帕多利尼与社会党的贝蒂诺·克拉克西来担任,这是1945年来的第一次,惟天主教民主党仍然是第一大党。克拉克西虽然是社会党籍,但他对苏联的抨击十分激烈,他更促使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意大利境内部署MGM-31潘兴弹道导弹,以应对苏联的强大威胁。
1992年后,意大利面临巨大的挑战,人民对于过去政治的纷争感到厌烦,国家则背负庞大的负债,贪污事件也时有所闻(在肃贪(Mani Pulite)行动后被统称为Tangentopoli)。意大利人民则要求政治、经济与道德的改革。这些政治丑闻涉及所有的主要政党,尤其是政府人士。天主教民主党在1993年遭遇严重的政治纷争,加上陆续被揭发贪污腐败的丑闻,并因此于1994年下台和解散,而社会党与其他较小的左翼政党也是如此。不少前天民党及社会党成员加入现今意大利两大政治阵营,分别是由原意共改组、左派民主党为首的左翼联盟,和媒体大亨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领导的右翼联盟。
1994年3月的国会选举,意大利力量党为首的中间偏右联盟胜出,贝卢斯科尼首次出任意大利总理,不过北方联盟在当年12月结束对贝卢斯科尼的支持,导致贝卢斯科尼第一次下台。1996年4月举行的国会选举,中间偏左联盟的普罗迪成为新一任的意大利总理,首次执政。1998年10月21日,由于国会众议院通过对普罗迪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普罗迪辞职,马西莫·达莱马接任成为新总理直至2000年4月25日辞职为止,达莱马是首位前意大利共产党出身的总理。
领导中间偏右联盟的贝卢斯科尼在2001年的选举中再度获胜,第二度成为意大利总理。他成为二战后第一位完成5年完整任期的总理,仅于2005年改组过政府内阁。2001年至2005年的这届贝卢斯科尼政府内阁是意大利历史上第3长的政府,并曾派遣意大利士兵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多国部队。
2006年意大利国会选举,以普罗迪为首中间偏左联盟在众议院630个议席中获得348席,以微弱优势击败贝卢斯科尼的中间偏右联盟。但在参议院,中左联盟获得158席,中右联盟获得156席,两大阵营拉成均势。5月10日,中间偏左联盟推出的候选人、前众议院议长、终身参议员乔治·纳波利塔诺当选新一届总统。5月17日,普罗迪第二度成为意大利总理。
2008年1月24日,参议院通过对普罗迪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普罗迪辞职,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解散国会,4月14日举行国会大选。结果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翼联盟取得胜利,贝卢斯科尼第3次成为意大利总理。
2011年,意大利债务危机爆发,贝卢斯科尼虽然多次避过国会反对派对其政府提出的不信任动议,惟在国会众议院失去多数支持后,贝卢斯科尼宣布国会通过其政府的财政预算案后辞职。11月12日,在预算案通过后,贝卢斯科尼向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递交辞呈,11月16日正式辞职,由马里奥·蒙蒂组成无党派的技术官僚政府过渡至2013年国会选举,但贝卢斯科尼的政治联盟仍左右著政府的决定。
2013年2月,贝尔萨尼领导的中间偏左联盟以微弱优势击败贝卢斯科尼的中间偏右联盟。在参议院,没有政党取得过半议席。其后民主党成为第一大党,联合中右党及中间派组成联合政府。
2016年12月4日,意大利举行全民修宪公投。2016年12月5日结果出炉:意大利修宪公投反对票超过赞成票,修宪被否决已成定局。同日意大利总理伦齐5日宣布辞职。
地理环境:
位置
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纬36°28′~47°6′,东经6°38′~18°31′之间。其领土包括阿尔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区,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其他的许多岛屿。亚平宁半岛占其全部领土面积的80%。意大利陆界北部以阿尔卑斯山为屏障与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接壤,80%国界线为海界。东、西、南三面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德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并且与突尼斯、马耳他和阿尔及利亚隔海相望。海岸线长约7200多公里。
地形
意大利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Alpi)中部有亚平宁山脉。意、法边境的勃朗峰(MonteBianco,MontBlanc)海拔4810米,居欧洲第二;多火山和地震,亚平宁半岛西侧有著名的维苏威火山,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大的活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po),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水能蕴藏丰富。较大湖泊有加尔达湖(LagodiGarda)、特拉西梅诺湖(LagoTrasimeno)马焦雷湖(LagoMaggiore)、科摩湖(LagodiComo)等。
气候
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根据意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国分为以下三个气候区:南部半岛和岛屿区、马丹平原区和阿尔卑斯山区。这三个区的气候各有不同的特点。南部半岛和岛屿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大西洋气团占优势,夏季为热带气团,冬季为温带气团。意大利南部1月份平均气温为2~10℃,7月为23~26℃。巴丹平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气压较低,气候潮湿。在米兰、博洛尼亚带,冬季常有大雾笼罩,有时下雪。巴丹平原区夏季较热,冬季较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2~4℃,7月份20~24℃。阿尔卑斯山区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冬季下雪较多月份平均气温为-12℃~1℃,7月份为4~20℃。阿尔卑斯山区的气候有明显垂直分布的特点,随着地势的增设,气温逐渐下降。在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区地带,由于高山挡住了来自北欧的寒流,加上湖水的调节作用,故气候温和。在西北部的利古里亚大区,由于山地和海水的影响,气候十分宜人。热那亚1月份平均气温为7℃,该区可种植各种南方作物,如橄榄、葡萄、柑桔和桃。这一地区奇花异草很多,圣雷莫是意大利有名的花卉中心,当地人种植的各种鲜花每年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自然资源:
意大利自然资源贫乏,仅有水力、地热、天然气等能源和大理石、粘土、汞、硫磺以及少量铅、铝、锌和铝矾土等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国内市场需求,75%的能源供给和主要工业原料依赖国外进口。意大利传统重要可再生能源为地热和水力,地热发电量为世界第2仅次美国,水力发电为世界第九。意大利一直重视发展太阳能,2011年意大利是世界第一光伏装机容量国(占世界份额4分之一),意大利国内可再生能源供给比例已经达到能源总需求25%,200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上升20%。
行政区划:
区划信息
意大利划分为20个一级行政区——大区(Regione),共110个省,8092个市(镇)。20个大区中有五个是实施特殊法律的自治大区它们是:瓦莱达奥斯塔大区、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西西里大区和撒丁大区。现行意大利的ISO3166:IT 代码分为两级:20个大区及其下辖的110个省。其中20个大区代码有两个数字组成,110省代码有两个字母组成。
主要城市
罗马(Rome/Roma)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天主教中心,罗马教廷所在地,前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帝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东汉,而东汉班超延伸到欧洲的丝绸之路首次将中国和罗马连结起来,东汉时罗马第一次来到了中国,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东汉京师,也是丝绸之路起点的洛阳,所以一直有着东洛阳西罗马的说法。
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七丘城”和“永恒之城”。罗马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总面积为1507.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8平方公里。罗马市现由55个居民区组成,人口277.4万(2011年),其都会区人口540万,罗马市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
米兰(Milan/Milano)
米兰,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首府,米兰省省会,前西罗马帝国首都,波河平原北岸,人口183万,都会区人口755万,涵盖9个省,272个市,是意大利最大的大都市和欧洲及世界最大的都会区之一。是意大利的经济引擎,经济首都。
都灵(Torino)
都灵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大工业中心之一,皮埃蒙特区首府。位于波河上游谷地,海拔243米。人口约103.5万。冬温夏热,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冬春降水较多,且多山谷风。都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迅速,尤以汽车制造业闻名于世。现为意大利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多大型的现代化企业。欧洲的电力炼钢和电子加工中心之一。在阿尔卑斯山脉廉价水电基础上,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发动机、机床、电子、电器、化学、轴承、飞机、精密仪器、仪表以及军火工业等。
国家象征:
国名
一般认为意大利 Italia 这个名称是源自于希腊语化的奥斯坎语Víteliú,即拥有幼牛之地的意思(比较拉丁语vitulus“牛犊”,翁布里亚语vitlo“牛犊”)。“意大利”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作品中,根据当时一位叫安条克的历史学家,Italia从前只有用来称呼现在南意大利部分的地区,本指亚平宁半岛南部古布鲁蒂姆地区(拉丁文:Bruttium,现在的卡拉布里亚),再不久,Italia已经可以视为意大利部落Oenotria的同义词了,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地区。希腊人逐渐使用“意大利”这个名称来称呼一个更广大的地区,而在奥古斯都皇帝统治时期,意大利这个名词的含义包括了整个亚平宁半岛。
国旗
意大利共和国国旗(意大利语:Bandiera d'Italia)是意大利共和国的国旗,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垂直相等的长方形组成,从旗杆开始分别为绿、白、红色。
意大利原来国旗的颜色与法国国旗相同,1796年才把蓝色改为绿色。据记载,1796年,拿破仑·波拿巴率领的意大利军团在征战中曾使用由拿破仑亲自设计的绿、白、红三色旗。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正式规定绿、白、红三色旗为共和国国旗。
意大利共和国国旗的绿色代表葱郁的山谷,白色寓含皑皑白雪之意,红色象征烈士的鲜血,和国歌《意大利人之歌》(Il canto degli italiani)一起成为意大利的象征。
国徽
意大利国徽呈圆形。中心意大利图案是一个带红边的五角星,象征意大利共和国;五角星背后是一个大齿轮,象征劳动者;齿轮周围由橄榄(olives)枝叶和橡树叶环绕,象征和平与强盛。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Italiana)。
国花
雏菊(margherita);也是一种由奶酪,番茄酱和罗勒制成的比萨饼的名字。
国石
珊瑚(corallo)
人口民族:
截至2022年1月,意大利总人口为5898万。罗马为第一大城市,人口约300万;米兰、那不勒斯、佛罗伦萨、都灵等城市人口分布较为集中。意大利常住华人31.8万人,主要集中于普拉托、米兰、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
意大利人口中94%为意大利人,少数民族有法兰西人、拉丁人、弗留利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
政治体制:
政体
意大利是建立在1948年宪法基础上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yuanshou,总理行使管理国家职责,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
宪法
现行宪法(Costituzione)是1947年12月22日由立宪大会通过。宪法规定意大利是一个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国。总统对外代表国家,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理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
2016年12月4日,意大利举行全民修宪公投。5日,虽然投票尚未结束,但出口民调显示,否决公投的阵营优势明显;意总理伦齐“确认”公投失败。
议会
意大利议会为意大利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实行两院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众两院分别普选产生315名(不包括终身参议员)和630名议员(2020年意大利宪法公投批准关于减少议员人数的宪法修正案,下届议会两院议员数分别减至200席和400席),任期5年。总统有权在任期内任命5位终身参议员。
意大利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修改宪法和法律;选举总统;审议和通过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监督政府工作;讨论和批准国家预算、决算;对总统、总理、部长有弹劾权;决定战争状态和授予政府必要的政治决定权力等。参、众两院权力相等,可各自通过决议并相互关联。
2022年9月25日举行选举产生意大利第19届议会,兄弟党、联盟党、力量党等组成的中右联盟胜选,兄弟党是得票最多的单一政党,民主党领衔的中左联盟得票率大幅下降。10月13日至14日,参众两院分别选举议长。兄弟党参议员拉鲁萨当选参议长,联盟党众议员丰塔纳当选众议长。
政府
意大利政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内阁是国家权力的核心,由内阁总理及各部部长组成,一般由执政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议员担任。新政府经总统批准成立后,应在10天内向议会报告施政纲领,取得议会信任。议会对政府可随时提出不信任动议,政府也可随时要求议会进行信任投票。
总理是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领导整个政务工作,对政府总政策负责。现政府于2022年10月22日宣誓就职,总理为焦尔吉娅·梅洛尼(Giorgia Meloni),副总理兼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部长:安东尼奥·塔亚尼(Antonio Tajani),副总理兼基础设施与可持续交通部长:马泰奥·萨尔维尼(Matteo Salvini)。
意大利现政府包括23个部,具体如下:内政部;经济财政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经济发展部;国防部;司法部;教育部;大学与科研部;南方与领土团结部;青年政策部;文化bu;技术创新与数字转型部;环境、生态转型部;基础设施与交通部;卫生部;与议会关系部;公共管理部;农业政策部;机会均等与家庭部;大区事务与自治部;残疾人政策部;劳动与社会政策部;旅游部。
司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