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海地共和国-《史册》


    第(3/3)页

    (5)进步与解放党(Ligue Alternative pour le Progrès et l’Emancipation Haïtienne,LAPEH):2011年7月20日成立。总协调人裘德–塞莱斯汀(Jude-Célestin)。

    (6)德萨林之子党(Platfòm Pitit Desalin),2014年12月成立,zongshuji莫伊兹·让-夏尔(Moïse JEAN-CHARLES)。

    (7)人民民主党(Secteur Démocratique et Populaire,SDP),2018年10月成立,领导人安德烈·米歇尔(André MICHEL)。

    司法

    设最高法院、上诉法院、高级法院、治安法院和特殊法庭。最高法院共设12名大法官,其中10名由总统任命,其余2名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目前暂有3位大法官,前院长勒内·希尔韦斯特 (René SYLVESTRE)于2021年7月因病去世,继任者未定。

    政要

    阿里埃尔·亨利(Ariel Henry),男,1949年11月6日出生,71岁。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医科大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从医多年,自2006年起在政府卫生部门任职,进入政界。2016年起,历任内政部长、社会事务及劳工部长。2021年7月6日被时任总统莫伊兹任命为总理。莫伊兹遇刺后组建政府并担任政府首脑。

    经济

    概况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贫穷的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2009年,海地加入加勒比经济共同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环境较差。2010年,由于地震的严重破坏,经济负增长7%。2011年海政府以灾后重建为工作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经济有所复苏。但由于灾后重建进展缓慢,加上政坛纷争不断,海经济增长未达到预期目标。2011年海国内生产总值69.62亿美元,同比增长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0美元,失业率75%。2012年海经济增长率约为4%。

    农业

    海地农村以山地为主,耕地缺乏,产量很低,但农业仍为海地主要经济部门,全国近2/3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耗费2亿多美元外汇进口粮食。可耕地面积55.5万公顷,其中12.5万公顷为可灌溉地,但只有半数有灌溉系统,因此,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展可灌溉地面积。此外,有少许种植园,约占可耕地面积10%,多由美国公司经营咖啡和波罗麻。由于人口压力,造成了由传统经济作物的生产,如咖啡、波罗麻、糖、可可等逐渐转向农作物的生产,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海地由于长期大面积干旱和病虫害,农业出现负增长,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48%。

    工业

    海地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尽管政府大力鼓励外国和私人投资,但国内治安混乱,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000年工业产值增长率为1.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36%。其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13.9%。加工工业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水电工业由于投资不足和油价上涨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商业

    海地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商业、餐饮业、旅游业和交通电讯业。2000年增长率为1.4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4%。

    海地旅游业收入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自1991年海地政变后,旅游人数大降,1988~1989年每年近15万人次,1992~1993年仅4万人次。政府在旅游业领域进行了改革,统计,99-00财政年度游客已超过15万人。1996年有标准客房843间,1999年减至493间。

    对外贸易

    海地主要出口咖啡、可可、芒果、香精油和加工制成品等产品,进口食品、燃油(成品油)、工业制成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和日用消费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和欧盟。2011年外贸额48.92亿美元,其中出口10.90亿美元,进口38.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0.2%、33%和4%。

    货币

    海地货币:古德(Gourde)。

    汇率(2013年09月30日):1人民币=7.0388海地古德,1欧元=58.1075海地古德,1美元=43.0745海地古德。

    文化

    语言

    海地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

    宗教

    海地农村中盛行伏都教,伏都教(Voodoo)是海地一种为传教士所诟病的古老信仰。这种信仰起源自古代非洲的传统多神崇拜,同时融入了一些天主教中魔鬼崇拜的元素。前总统老杜瓦利埃就曾利用这一崇拜,建立名叫“通顿马库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装,对其人民施以严格的控制。海地有不少殖民时期建立的天主教堂。海地有不少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6%的居民信奉新教。

    饮食

    海地人喜食橄榄油饭。做饭时,先把水烧开后下米,然后倒入橄榄油,水干饭熟后,过冷水,再涂上牛油,上火再焖,水干即可。海地居民多吃两餐,民族菜有辣椒炸猪肉、玉米粉鲤鱼、豌豆或牛肉大米饭、香蕉、甘薯和山药。城镇居民多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农民常吃芒果、山药、 豆类、甘薯和玉米等。只有在节日里,才吃些肉、禽蛋和奶类等。

    文学

    1898年,海地杂志《圆周》创刊,集合了一群后期浪漫主义诗人,如埃塞·维莱尔(1872~1951)、乔治·西尔万(1866~1925)、埃德蒙·拉福雷(1876~1915)等。马西雍·克瓦库(1867~1908)是激进的民族民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对进步和改革的强烈要求,后被捕枪杀,著有诗集《民族诗歌》(1892)、《预言》(1902)、《印象》(1903)。他也是民族戏剧的创建者,以生动的现实手法,表现人民的日常生活,著有喜剧《相互的教育》、历史剧《自由》。

    在小说方面,突出的作家有:弗雷德里克·马塞林(1848~1917),他于1909年创办杂志《海地文学》,著有小说 4种,其中的《马里利塞》广泛描写了海地社会。若斯坦·莱里松(1873~1907)是“青年海地”运动的倡导人,著有以下层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小鹌鹑的家》(1905)。皮埃尔·费尔南·伊培(1873~1928)倾向于自然主义,作品有《塞纳》(1906)、《西摩拉克雷》(1923)、《我朋友的书》(1923)。安东·安诺桑(1874~1960)在《米摩拉》(1906)中探索海地与非洲在思想上的渊源关系。

    20世纪30年代,海地文学中出现了表现黑人民族的土著主义倾向,在诗歌方面尤为明显,主要要求表现海地人民思想感情中的非洲情调。著名的抒情诗人有莱昂·拉洛(1892~)、多米尼克·伊波利特(1889~)、路克·格里马尔(1886~1954)、埃米利·鲁梅尔(生于1903年)、弗雷德里克·布尔-雷诺(1886~1946)以及雅克·罗曼(1907~1944),他以小说《露水的统治者》(1944)而著名。其他小说家有:菲力浦-托比·马塞林(生于1904年),著有《绿华盖》(1941);让·巴普蒂斯特·西内亚斯(1895~1957)以及雅克·斯特凡·阿莱克西斯(1922~1961)。

    重要节日

    独立日:1月1日。

    国旗日:5月18日。

    海地发现日:12月5日。

    军事

    1994年10月,阿里斯蒂德总统复职后宣布解散军队,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警察部队来维持社会治安。1995年,联合国民警特派团逐渐取代了原海地警察力量。

    交通

    公路

    海地的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截至2014年,海地公路总长4300公里,其中国家级沥青、水泥铺面公路600公里,碎石路1500公里。2000年每1000人拥有汽车36辆。

    铁路

    海地的铁路总长240公里,只用于运输甘蔗。

    空运

    截至2014年,海地的航空主要由外国航空公司控制客货运市场。首都有国际机场一座,承担全国94%的客运量。海地航空公司成立于1969年,截至2014年,有飞机35架。1999年民航客运量781684人次,70%为本国乘客。

    海运

    海地首都太子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Miragoane是最主要的外贸港口,海地角港是海地第三大港口。

    社会

    教育

    海地法律规定7~13岁的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64%的学龄儿童可获得小学教育。1999年中学毕业会考参加人数达10.2万。城市成人文盲率为57%,农村则高达85%。全国中小学校近9千所,其中私立学校占85%以上。有海地大学等7所高等学校。

    医疗

    海地为乙肝、疟疾、伤寒、登革热、艾滋病的高发地区,艾滋病毒感染率为5.6%。医疗条件差,尤其是首都以外地区。首都药品供应尚可,但价格昂贵。

    民生

    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成人文盲率为47%。

    治安

    海地枪支泛滥,枪击、绑架事件层出不穷,治安极差,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taiyangcheng系“危险之地”,当地警察也退避三舍。

    媒体

    海地主要报纸有《消息报》(NOUVELLISTE)和《晨报》(LE MATIN),均为私营,日发行量分别为5万份和6000份。官方通讯社为海地通讯社,1981年成立。全国现有37家电视台,188家广播电台。

    通讯

    截至2000年,海地拥有电话10万个,其中四分之一属于公共部门。

    外交

    外交政策

    海地同75个国家(不包括中国台湾省)建立了外交关系,是美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包括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加勒比共同体成员。有3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在海设常驻机构。2010年1月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展开救援,并向海提供经济援助。争取投资和援助、协调各国参与重建是当前海外交重点之一。

    对外关系

    与中国的关系

    中海无外交关系。海地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1997年1月和1998年2月,中海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发展办事处。

    2010年1月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外长致电海地外长表示慰问,中方向海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并累计向海提供了1.03亿元人民币的现汇、物资和医疗救护援助。2004年10月以来,中方向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派遣维和警察共计1100余人次。2012年11月,中方第九支维和警察警队任务到期撤回后,中方暂停向海派遣维和警察。

    2012年,中海贸易额2.9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84亿美元,进口99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58%、-6.57%和35.29%。中方主要向海出口化工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服装、贱金属及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和汽车零配件等,从海进口废钢铁等。

    与欧美国家的关系

    2001年,海地外交重点仍是修复和改善同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国内政治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欧盟等国家对海地的经济援助仍未解冻。

      


    第(3/3)页